你确定你是异性恋吗,有多确定?
2023-04-29 16:05:16 来源:简单心理
(资料图)
01
性取向是什么? 对性取向的研究由来已久。1973年,美国心理协会、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。对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正为——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、心理、情感还是社交兴趣上,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,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。 1981年,学者DeCecco对性取向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,他指出, 性取向就是指个人的性行为、人际情感、性唤起的对象是同性还是(或者)是异性。 而在社会建构论看来,性取向是文化的建构。同性恋认同的形成过程并非是个人确信了其潜在或“真正的”性取向,而是一个持续的、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过程。 也就是说,个人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,发展、自我建构并认同自己的性取向。02
性取向只分“直”和“弯”吗? 或许很多人会用单纯的二分法来看待性取向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直”和“弯”。 但事实上,我们最常见的同性恋、异性恋和双性恋其实并非三个孤立的点。 早在20世纪50年代,学者Kinsey便对此进行了研究。 他认为,异性恋和同性恋不过是处于同一连续体两端的两个点,这两点之间“充满着各种变异状况的渐进过程”。03
非异性恋是一种“病”吗? “异性恋以及其他性取向行为都是人类性行为的正常方面。”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曾说过。 然而,就在50年后的今天,不少人仍然保有对于同性恋的深刻偏见,甚至许多人会觉得,同性恋是“让人恶心的”。 或许这与我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认知有关。 异性恋的婚姻制度、电视剧中的异性恋爱......这些都让我们觉得,同性恋是不受社会规范和制度的支持或违背社会价值观的。 而这导致同性恋群体被“异类化”了。在某种程度上,我们将同性恋定义成“犯罪”,幻想着它对异性婚姻制度的恶劣影响以及所带来的的社会失序——就如同对于“破窗效应”的恐惧一般。 而这是一种“对多元的性文化共存可能性和必然性的非理性排斥”。 我想,或许我们长久以来对于性取向的忽视中,包含了一种性多数成员的自信:既往的刻板观念让我们觉得,所有人的性取向都应该有着固定且相同的发展路径—— 成为完全异性恋。 于是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性取向成为了一个“不用说”“不该说”的真空地带,甚至我国对于性取向的相关研究都寥寥无几。 但这无异于掩耳盗铃——“只要不说,就是不存在的”。 我们学会了从耽美小说和同人文中去窥探 “被禁止”的性取向,但这往往带着过于浪漫化的色彩。 图片来源:《Call Me by Your Name》 最主要的是,性心理的发展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,而当我们在性取向的探索过程中产生困惑时,我们是需要支持的。 这种支持即包含对于性取向探索的有效的工具,也包括对于探索结果的支持和保护,即——我们不需要为正常的情感倾向与需求而感到羞耻。 因此,为了帮助你提升关于性取向的认知、获得更多关于性取向以及性少数群体的知识、提升自身性取向认同感,我们开发了本测试。同时,我们也会根据你的情况,为你提供专属的成长指南,陪你一起应对自我完善中的困难与挑战。 「测一测你的性取向」 原价49元 限时三天免费 扫码立即测试 作者: 亢亢 责编:叮咦叽 立即参与测试~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