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正文

给青年的8句话8本书-每日看点

2023-05-05 08:06:24 来源:商务印书馆
你问我一个青年应该选什么样一个标准,做努力进修的根据。无论一个人将来干哪一种事业,我以为他都需要四个条件。 头一项 是运动选手的体格。 其次是科学家的头脑。 第三是宗教家的热忱。 最后是艺术家的胸襟。 ——朱光潜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

马克思曾说,“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。”陈独秀曾写到,“青年如初春,如朝日,如百卉之萌动,如利刃之新发于硎,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。”

今天青年节, 分享给青年8封信8本书 ,阅读陪伴青春成长。


(资料图)

1.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

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时光,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 “节选” 或概论,东张西望上各种 “好听” 的讲座, 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。

阅读经典,要的就是那种了解、思考、涵养的过程 ,这是“养性”也就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径。

无论是网络阅读,还是纸质书阅读,首先都要重视安排经典阅读。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,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 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,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。

在瞬息万变、充满机会和诱惑的信息时代, 读经典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口味,可以“养性”,也可以养成良性的生活方式,是为一生打底子的事情。

——《温儒敏谈读书》

2.读好书,无论做什么,都有自信

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,多读一本好书,会对人产生良好影响 。 实际上,除了书籍,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使普通青年朝向学者、作家这条路走过去。 只要你曾经花过十年或更多的时间去读好书,无论做什么,都有自信。 我们年轻时手头很紧,花八角钱买一本书也会犹豫 。现在的经济条件好了太多,一本书即使几十元,也不过就是一张电影票的钱, 年轻人却不愿意读书了 。现在,中国人口已经超过十四亿,而我们的读书人口比例的世界排名是靠后的,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。在地铁上,满眼望去,成百上千人里可能都挑不到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。在现实生活中,从一个人的言行中就能看到他们的父母与家庭,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。那些只顾着“追星”的“追星族”还能活到什么高度? 其实,我这么说的时候, 包含着一种心疼。

——《读是一种幸福》

3.读少一点,读慢一点,读精点

古今中外谈“读书”, 没有比宋代大儒朱熹更精细的了 。

“须是一棒一条痕,一掴一掌血!看人文字,要当如此,岂可忽略!”“直要抖擞精神,如救火治病然,如撑上水船,一篙不可放缓。”“耸起精神,树起筋骨,不要困,如有刀剑在后一般。”

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这么读,但 如果从来没有这么读过书的人,必定不是合格的“读书人”。

最后, 建议诸位认认真真读几本好书,以此作为根基,作为标尺,作为精神支柱。 过去总说“多读书,读好书”,以我的体会,若追求阅读的数量与速度,则很可能“读不好”。成长于网络的年轻一代,很容易养成浏览性的阅读习惯,就是朱熹说的“看了也似不曾看,不曾看也似看了”。

因此,我主张读少一点,读慢一点,读精一点。 世界这么大,千奇百怪,无所不有,很多东西你不知道,不懂得,不欣赏,一点也不奇怪。

——《读书是件好玩的事》

4.生活是手段,生命是目的

一部论语,重要教人并不在知识或理论上。 中国传统义理重要正在讲“人”。一读论语,懂得“吃紧为人”。即是要在做人一事上扣紧。 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,可读左传;欲知古代文学,可读诗经。孔子只讲如何做人。

惟人生当分为方面:一曰“生活”,一曰“生命”。 两者间,实有甚大之不同。 “生活”仅是其手段,而“生命”则是其目的。 惟孔子能不忽视生活,而更重视其生命,令生命不即身而止。上有父母,下有子女,父传子,子传孙,以至于无穷,而相互抟成一民族之大生命,直迄于今。

——《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》

5.我们为什么需要朋友?

友谊的精粹是平等。 友谊绝不可以变成不平等的权力和馈赠,因为不平等是庇护关系的本质。 一旦如此,友谊便遭摧毁。此外,相互喜欢、怀有共同兴趣、能分享感情和思想,也是友谊的根本。

朋友万万不能是喜欢操纵和工于算计的人。 友谊遵守着一条核心道德准则:“待人之道,当以斯人为鹄的,勿以斯人达鹄的。”倘若你觉得一个朋友在“使用”你,友谊即告结束。友谊不能买卖,一如真正的爱和美不能买卖。

说来奇怪,与朋友交流的最妙形式往往是沉默。友谊不在说了什么,更重要的是不说什么。 “信息”无需以话语传递时,便有真正的友谊显身。友谊所追求的,是达意于“字里行间”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——《给莉莉的信——关于世界之道》

6.厘清自己的思路

你的责任只是要厘清自己的思路。

在思想的历史上,这些哲学家彼此之间已经进行了长久的对话。 在你确认自己能明白其中任何一人在说些什么之前,最好能仔细倾听。

就哲学家透过他们的作品而进行的长程对话, 你一定要能判断什么成立,什么不成立才行。 如果你把一本哲学书读懂了——意思是也读懂了其他讨论相同主题的书——你就可以有评论的立场了。

的确,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回答这些问题。 采用别人的观点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,只是在逃避问题而已。你的回答一定要很实在,而且还要有理论根据。总之,这跟科学研究不同,你无法依据专家的证词来回答。 原因是,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,比其他任何人所提的问题都简单而重要。

——《如何阅读一本书》

7.平和地迎接每一天,过好每一天

我今年一百岁,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 ,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,寿命是不由自主的,但我很清楚我快“回家”了。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。我没有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之感,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。 细想至此,我心静如水,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,过好每一天 。 人有优良的品质,又有许多劣根性杂糅在一起 ,好比一块顽铁得火里烧,水里淬,一而再,再而三,又烧又淬,再加千锤百炼,才能把顽铁炼成可铸宝剑的钢材。黄金也需经过烧炼,去掉杂质,才成纯金。 人也一样,我们从忧患中学得智慧,苦痛中炼出美德来。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,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,百不称心,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。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,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,不同程度的效益。好比香料,捣得愈碎,磨得愈细,香得愈浓烈。这是我们从人生经验中看到的实情。 ——《走到人生边上》

8. 有效地利用时间

更好的时间管理的关键是什么?

大多数人认为是提高 效率 ,即学会更快地完成任务。但时间管理专家指出,效率的作用被高估了。

他们强调,更好的时间管理的关键是提高 效力, 即学会把时间分配给最重要的任务。

“效率是正确地做事,而效力是做正确的事。”

5条更有效地利用时间的建议:

1.监控你的时间使用 。朝向更好的时间管理的第一部是监控自己的时间使用,弄清楚时间都花在了哪里,这需要你每天书面记录你的活动。在每周结束后,你需要分析自己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。

2.澄清目标 。只有确定了自己的目标,你才能明智地分配时间。有些人缺乏目标来指导自己的时间安排,另一些人的目标则太多,难以全部实现。

3.利用时间表安排你的活动。 人们抗拒做计划,因为他们觉得做计划耽误时间,但从长期看,做计划能为你节省时间。

4.保护好自己的黄金时段。 再好的计划也会因为干扰而很快出问题。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方法能消除这些干扰,但你可以将这些干扰转移到特定的时间段内,以保护自己状态最好的黄金时段。

5.提高自己的效率。 一次性地处理文件。一次做一项任务。将相似的任务归类。留出一些时间放松。

——《实用青年心理学》

end

每日一书

《容斋随笔》

每日一词

《新华典故词典》

标签: